中国青年报评汪守德《梦见》:难得一见的剧本解读

百度云链接:https://pan.baidu.com/s/Nk6nqnPnajw8sL5do1S8Whcq

中国青年报评汪守德《梦见》:难得一见的剧本解读

梦见——周振天创作艺术论》

本文来源:中国青年报客户端

(原标题:难得一见剧本解读——评汪守德《梦见——周振天创作艺术论》)

读过汪守德先生研究军旅著名剧作家周振天的《梦见——周振天创作艺术论》,让我既高兴又多了些期待。

《梦见》中,汪守德不仅全面系统地解读了周振天作品的价值取向、艺术特色、时代审美,还以“功夫在诗外”的角度,从周振天出生背景、求学问道、命运沉浮等多条纬度,为读者深度剖析了周振天艺术创作的心路历程。

在周振天所创作的军旅题材作品中,我们看到他作为一名军人对于历史命运的深厚情感,看到他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,看到一名作家厚重的人文精神。

周振天出生湖北荆州,1948年两岁的他随父母来到天津生活。青少年时代沉迷看书、热衷听广播故事、看电影,曾频频到建筑工会举办的京剧剧场蹭戏,上小学时也去图书馆当义务服务员。在30年的天津生活中,他从父亲口中得知中华民族在八年抗战中遭受的苦难,他读小学、中学的地方,不断有长辈告诉他这里曾经是英租界、法租界、日租界、德租界……

对天津这个繁华大码头前世今生的了解,对中外文学名著的痴迷与喜爱,都是周振天的创作财富。“文革”期间,父母、恋人连同自己在命运上所经历的苦难与坎坷,更成为他艺术创作中注入强烈人文精神的思考源泉。

中国作为影视剧生产数量大国,之所以精品数量不够多,原因就在于缺乏大批量的优秀剧本作为保障,而深层次原因就在于周振天所强调的中国影视剧本文学性的缺失,就在于在中国影视作品生产体系中,编剧在行业的弱势地位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改变。

周振天始终强调影视剧本的文学性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,而是一个人对于脚下这片土地,对于民族、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思考后,是创作情感的自然流淌,如果失去带有文学性的情感与思考,再炫的技巧,再强烈的戏剧冲突、剧情架构,人物塑造必然是苍白乏力的。

《梦见》一书逐章打开周振天的精彩剧作:《戏剧——在深刻矛盾中表现生活的现象与内涵》《电影——银幕上的正剧与悲剧》《海军题材电视剧——与生活同频共振》《历史题材电视剧——民族历史与性格的深层透视》《人物传记电视剧——在历史风云中刻画艺术形象》等等一共12章,周振天每一部作品、每一个笔下人物、每一个剧情细节中,其“入关、入情、入理”的创作思考、叙事技巧和艺术智慧是如何集结而成的,《梦见》都作了精细的分析。

周振天影视剧本创作所,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和精神内涵。无论其代表作《神医喜来乐》《玉碎》《小站风云》《潮起潮落》《舰在亚丁湾》《我的故乡晋察冀》《李大钊》,还是其话剧《海军世家》《天边有群男子汉》《危机公关》《深海》,音乐剧《赤道雨》,抑或是其担任策划的电影《红海行动》,这些广受好评的作品,都是将文学性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。诚如周振天强调的:中国的电视剧与文学有着天然的血缘联系,一部电视剧的文学含量和价值,取决于剧作者的历史认知、文学积累、审美追求,取决于他所具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。

一个剧作家的成功,更离不开深入生活。周振天对于年轻影视编剧最多提到的就是要深入生活、深入群众。对生活的观察,不是浅尝辄止般的隔靴搔痒,而是既要在换位角度体验被观察对象的生活,同时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敏锐洞察力,这种洞如观火加上艺术创作的提炼升华,辅以大胆想象力下延展叙事创作,才能为创作优秀剧本打下坚实基础。

在强调剧本现实主义创作理念同时,周振天鼓励年轻编剧要敢于插上想象力的翅膀,在历史与生活的真实淬炼下,达到艺术虚构的升华。

(作者系《文艺报》艺术部主任、北京文联2021年签约评论家)

相关文章